技术分享
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首?战国末期各国名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战国名将盘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南朝史学家周兴嗣曾在《千字文》中如是说道。
“起翦颇牧”是指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名将,因《千字文》的描述,后人渐渐将他们四人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其实,他们四人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国后期军事指挥方面的顶尖水平,并不一定是意昧着他们四人便就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
那么,除了四大名将,战国时期还有哪些顶尖名将呢?
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士,早年在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因而世人多以“犀首”称呼公孙衍。按照主要的生活时期来看,和张仪针锋相对的纵横家应当是公孙衍,而非苏秦。
公孙衍在魏国不受重用,遂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大良造,总领朝政大权。不久,公孙衍率领秦军在河西全歼魏国守军,为秦国收复了河西之地,这其中也包括了他的家乡——阴晋,秦惠文王大喜过望,将富有三晋色彩的“阴晋”改成了“宁秦”。
没过多久,公孙衍与秦惠文王分道扬镳,从此活跃在抗秦一线,联合六国组成合纵联盟,数次攻秦,奈何皆以失败告终。虽然后来的公孙衍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但是正是因为公孙衍与张仪二人的纵横捭阖,战国的历史才愈发波澜壮阔,后人因此评价他与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樗里疾
嬴疾,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秦武王、秦昭襄王叔父,后人多以“严君疾”、“樗里疾”、“樗里子”称之。
嬴疾自幼聪颖,秦惠文王即位之后,秦惠文王将其誉为“秦国智囊”。他历任秦国右更、左庶长、上将军、右丞相、丞相,率领秦军南征北战,先后攻取了魏国曲沃、楚国汉中等地,使得秦国版图大幅扩张,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乐毅
乐毅,中山国灵寿人士,名将乐羊后裔,早年曾在赵国军中效力,而后因赵武灵王在“沙丘宫变”中丧生,导致赵国政局动荡,乐毅为了避祸,便离开了赵国,去到了燕国。
此时,身负国仇家恨的燕昭王求贤若渴,在考察了乐毅之后,便将其拜为亚卿、上将军,命其主持燕国朝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变法。公元前284年,担任联军主帅,率领联军在济西之战中击溃了齐军主力,随后又独自率领燕军占领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使得齐国几近亡国,燕昭王的国仇家恨(参见“子之之乱”),终于得报。
田单
前面说到了以弱胜强的乐毅,就不得不提另一位以弱胜强的名将——田单。
田单,齐国宗室之后,早年担任管理临淄市场的小官,在乐毅伐齐之时,逃到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后,被即墨军民推举为即墨守将,率军坚守即墨城。不久,一生为复仇而活的燕昭王病逝,其子燕惠王继位,田单派人到燕国散播谣言,使得燕惠王开始怀疑燕军统帅乐毅,乐毅为求自保,前往赵国避祸。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新任主将骑劫,收复了失地,迎回了居住莒城数年的齐襄王,史称“田单复国”。
田单因此被拜为相国、上将军、安平君。
司马错
司马错,秦国少梁人士,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早年被秦昭襄王拜为客卿,曾与秦相张仪有过一场关于秦国东出争霸,是先攻取韩魏还是攻占巴蜀的争论,旗帜鲜明地提出“得蜀即得楚”的论断,并且亲自率军入蜀,攻灭巴蜀两国,为秦国开辟了一个坚实的大后方。
在平定巴蜀之后,司马错为秦国南征北战,数次率军攻打楚国、魏国,使得秦国得到了汉水以北、上庸之地等大片领土。
王龁
王龁,战国末期秦国宿将,扛起了在白起自刎,王翦尚未成长为秦国军事支柱之间的秦国大旗。
在长平之战前期,指挥秦军打得赵军节节败退,只能靠着长平防线苟延残喘,而后白起担任主将之后,又作为白起副手,协助白起围歼赵军。而后,秦赵邯郸之战爆发,秦军久攻不下,王龁率军驰援,并且从王陵手中接过了指挥权,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虽然后来秦军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惨败,但是王龁仍旧能够及时集结兵力与联军战于河东、河西等地,就算是战事不顺,还是能组织起足够的兵力退保函谷关,使得联军不至于趁机攻入秦国本土。
公元前247年,受到重创的秦国恢复了过来,王龁率军再度攻伐三晋,收复了河东的失地,攻占了上党全境,立下大功。
匡章
匡章,战国中期齐国名将,师从儒家亚圣孟子。出师之后,回到了齐国,在齐军中效力,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率军在桑丘之战中重创秦军。
齐宣王即位之后,又率军干涉燕国内政(子之之乱),使得燕相子之、燕王哙(燕昭王之父)、燕太子平(燕昭王兄长)皆死于这场内乱之中。齐闵王即位之初,便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南下攻打楚国,歼灭楚军主力,使得楚国从此国力大损,彻底退出强国之列。随后又在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魏、韩联军攻打秦国,一度攻入函谷关,成为了山东六国之中唯一一位攻入函谷关的将领,迫使秦昭襄王称臣、割地求和。
吴起
吴起,这可是战国时期绕不开的一位顶尖名将,他是卫国左氏人士,战国初期名将,兵家的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起初在鲁国不受重用,便投奔新兴的魏国,被魏文侯委以重任,编练新军——魏武卒,数次击败秦国,占领了包括秦国河西全境在内的大片领土,使得秦国进入了“历史最惨时期”。
魏武侯即位之后,因权臣公叔痤的陷害,吴起被迫离开魏国,前往楚国。在楚国,吴起受到了楚悼王的热情款待,被楚悼王拜为令尹,主持楚国变法,为楚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为了防备火枪弓箭等远距离武器而开发出的防具?古代箭怎么获得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现的时间,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箭的历史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石器时代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传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以前有一首诗,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到古代战争对箭矢的耗费是相当之大的,例如李陵在匈奴人的那一场消耗战,手下只不过三五千人,殊不知"一日五十万矢皆尽"。这么巨大的箭矢总数在战斗结束了会被回收再使用吗?结论是一定得,在具体条件允许时,古代人是会回收箭矢的,尤其是箭杆和箭羽。
最先,从各种各样箭头的设计方案能够看得出,绝大多数箭头在设计方案时,最关心的标准是尽量非常容易地刺进目标,一些箭头为了更好地提升对手拔箭治病的难度系数,采用了倒钩的设计方案。
箭头实际上并不是箭矢中较难生产制造的构件,由于箭头对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规定并不高,人们在很早以前的情况下,就可以相对性较为高速地生产制造/锻造箭头。箭矢在加工工艺上相对耗时和要求较高的构件是箭杆。
要作出有实战演练使用价值的箭矢,要寻找适合的箭杆材料,硬实、有延展性,长短、强度都务必符合规定。
材料的挑选就早已够费力了,想象假如在戈壁荒漠,因地制宜寻找适合做箭杆的材料就够费力的了。除开材料规定高,此外,箭杆务必要直,不然会危害枪击的精密度,一般必须对箭杆开展生产加工。
总而言之,造一根箭并不容易,因此假如具体条件容许的话,一般都是会回收箭矢,有的箭矢由于射进身体,箭头不易拔下,也会回收含有箭羽的箭杆。因此,古代战争不但回收抛出去的箭矢、石弹,还想尽办法防止对手多次重复使用。